品读妈妈的旧体诗

辛丑暮春(旧历三月十六,公历4月27),我年届八旬的老母亲安详去世。妈妈名张德蓉,工于文笔,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。偶有旧体诗作品,立意端方,行文畅快,格律严谨,个性昭然。是我习诗的摹本。以下选录几首母亲的旧体诗作,以志纪念。

寄母

梦里依稀慈母泪,醒来身在白云乡
一行珠泪倾如水,也为同胞也为娘

这是妈妈当年写给我外婆的诗。妈妈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乡,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。当年的通信都是靠书信邮寄。妈妈的思母之情流于笔端,飞鸿投递,读来令人动容。在此也借这首深情款款的诗歌悼念作者:我的妈妈。

诗的第一句直接套用鲁迅先生的诗句:“惯于长夜过春时,挈妇将雏鬓有丝。梦里依稀慈母泪,城头变幻大王旗。……”。鲁迅先生在动乱的年代里,在异乡拖家带口颠沛流离之际,梦中仍然常念家中老母。在我们的传统里,家庭永远是心中最沉甸甸的那一部分,也是妈妈心中最珍重呵护的那一部分。

妈妈一家共有七姐妹,妈妈行五。在思念母亲的同时,也念念不忘姊妹情深。“也为同胞也为娘”里的“同胞”,是对姐妹的记挂和思念。

冬日偶成

四厢花影怒于潮,枯木朽株浪里逃
不二法门临渭水,鸡峰山上阵云高

妈妈大学毕业后,远赴陕西宝鸡工作生活。宝鸡地处八百里秦川的最西端,南面秦岭,北望陇原,城市沿渭河而建,是陇海铁路西部的一个重要陆路枢纽。诗中的“鸡峰山”是渭河南岸秦岭上的一座山峰,鸡峰山状似雄鸡的鸡冠,相传山顶有一座年代不可考的铁筑雄鸡塑像,宝鸡名称的由来于此有关。

妈妈爱花,窗前屋下都是她手植的花卉,故云“四厢花影”。用潮水来形容鲜花怒放的样子并不多见,进而谐谑那些横在泥土中的”枯木朽株“就像被潮水冲走。令人联想起”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“的立意。

”不二法门“出自佛教经典《维摩诘经》:“如我意者,于一切法无言无说,无示无识,离诸问答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”。这里的”二“是指事物的两个极端,所谓”不二法门“,是说不立文字,不借言语,不贴标签,不走极端,取法乎中,大道直行。后来普遍用来形容最正确的方法。我想,妈妈诗中是取《维摩吉经》的原意而用之。大道直行,也是妈妈的个性写照。

月季

含苞滴露画难成,姹紫嫣红醉太真
新花月月堆锦绣,芳甸新魂唤旧魂

太真是杨贵妃。李白《清平调》打头一句:”云想衣裳花想容”,是说看见云彩就想起贵妃的衣裳,看见鲜花就想起贵妃的面容。后来,诗人们就很自然地用鲜花来形容贵妃醉酒后的花容月貌。

月季花姿容秀美,花期长久,四时常开常新,所以有“芳甸新魂唤旧魂”的欣喜。

茉莉花

蜀中植香花,江南称茉莉
绿丛开白雪,幽香沁心脾

五言诗往往古意盎然,而五言绝句的要诀是言简意赅。此诗出语平实通俗,但却颇具唐宋风范。妈妈笔下的“江南茉莉”,自有王维《江上赠李龟年》中“岭南红豆”的渊源。

牡丹

国色天香无限娇,嘲戏春风怒如潮
勿怪洛阳多此物,尽是嫔妃着锦袍

最后一句“尽是嫔妃着锦袍”,以人喻花,借花衬人,勾画出古都帝王花的雍容气象。如此老辣手法,深得诗家三味。

妈妈眼中的鲜花多是动态的,不是工笔细描而是浓彩泼墨。所以喜欢用潮水来形容鲜花怒放。无论是家中手植的“四厢花影”还是“嘲戏春风”的天香国色,都如潮水般奔涌怒放生机勃勃。

仙人掌

赋得仙人刺满身,不乞天宫雨露恩
自贮心水常经旱,年年芳菲也动人

“赋得”是古诗的一种命题方式,“赋得某某”相当于今天的命题作文“记某某”,一般即景作诗也用“赋得”为题。此处以“赋得”直接入句,相当于说:“我来说说仙人掌……”。

自孔子编《诗经》以来,以诗言志就成为历代诗人的创作准则。诗中吟咏的树木花草无不寄托诗家的旨趣。杜甫说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恶竹应须斩万杆”,他并不是和毛竹过不去,也非独爱松柏。不过是用来一吐嫉恶如仇的情绪罢了。妈妈这首《仙人掌》也是借物抒怀之作。

陶令归

声名文章不关己,春花何妨化芹泥
兰台走马当年事,也勿伤怀也勿喜

诗的第二句:”春花何妨化芹泥“。芹泥:带着草的泥土。是燕子用来筑巢的材料。这一句用燕子筑巢来借指陶渊明“结庐在人境”的归隐宣言。

第三句:“兰台走马当年事”。典出李商隐:“嗟余听鼓应官去,走马兰台类转蓬”,李义山正与有情人深夜宴饮,抱怨五更鼓响,要骑马去点卯上班,并自嘲象一根风中的苇草身不由己。兰台指官舍。这里是指陶渊明曾三度出仕的往事。

传统文化人有两种心态,有道是: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。所谓兼济天下者,恰似辛稼轩说的:”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“。一言以蔽之:忠君报效,封妻荫子。这是古代仕大夫的主流心态。而所谓独善其身者,正如林和靖所说:”茂陵他日求遗稿,犹喜曾无封禅书“。粪土司马相如之流的肉麻”帮闲“。林逋的独善其身是要对官场政治躲得越远越好,到了洁癖的程度。

而陶潜则不同,陶渊明数度出仕,最终却彻底厌烦。他最后不恋声名冠戴,毅然归隐田园。一声:”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“,痛定思痛,毅然决然。这种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气概,是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傲岸风骨和难得的清醒。妈妈这首《陶令归》,则是对这种清醒的认同和盛赞。

登青城山
1964年夏

不爱黄云不爱仙,一生壮志许峰巅
花迷曲径分还去,蝉噪幽林举步闲
却顾所来皆脚底,仰观前路尽巉岩
柱杖忽闻钟罄响,第一峰头赤露鲜

黄云:常指“仙气”。《宋书·符瑞志上》:“帝尧之母曰庆都,生於斗维之野,常有黄云覆护其上” 。故“不爱黄云”和“不爱仙”,说的是同一回事。

我是63年夏出生的,妈妈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正好一岁。时值青春的妈妈正满怀峰巅之志。全诗朝气蓬勃,乐观向上。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好奇,对生活对事业成竹在胸。最后一句:“第一峰头赤露鲜”,呼应首联的:“一生壮志许峰巅”。为人生描画了一幅圆满的图景。

杜甫说: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作诗既要因情而作,有感而发,还要广收博引,深有心得。妈妈的诗作读来酣畅淋漓,敏锐通透,正是因为背后有着厚重的文史积淀。这种厚积薄发的学问方法,是妈妈激扬文字的法宝,也是妈妈教我的学习门径。我幼时初学,尝率尔操瓠,妈妈就给我念叨了陆游《示儿》诗中的金句,道是:“汝果欲学诗,功夫在诗外”。还鼓励我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敦敦教诲,时时萦绕耳畔,至今受益匪浅。

青春万岁!艺术常青!妈妈一路走好。

远兮 2021.5.2 正午时分

留下评论